欢迎访问 工服美
行业百科

至科研聚焦:我国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2023年02月15日

科研聚焦:我国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6月5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召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第6次会议,部署处理论文造假工作。会上,科技部通报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调查结果:集中大范围撤稿不正常也不负责任,不能因个他人否定全部科技人员队伍,将严打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在中国科技界,有个使人很是为难的现象屡屡被提及。那就是中国科学家仿佛不愿将自己做出的科技成果,发表在中国的科技期刊上。这其中还不乏成果等身的大科学家,名声斐然的大成果。

过去1段时间,在党的109大报告中提及的天宫、液压万能实验机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不断被媒体传播,5年来,这些相继问世的创新成果,无1例外都是使人自豪的国之重器。不过,略加梳理便会发现,其产出的学术成果1旦落到纸面上,不是《科学》就是《自然》,多被国际知名刊物所收录。

固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亮相、争取话语权是值得鼓掌和叫好的。但从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来看,有个疑问是人们所躲避不了的:正在突起中的中国科技,能否带着科技领域的学术刊物1同突起?后者作为首次记录并传播原始科研成果的载体和平台,也关乎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103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项昌乐表露了这样1组数据:截至2016年,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虽到达5000种,但被SCI收录的不到200种。总量很多,但高水平期刊有限。项昌乐说。

外患:能否从国外期刊手里抢到好论文?

今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院士在盯着1部书的进展:《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这是我国部反应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的蓝皮书,他担负蓝皮书专家委员会主任。

王恩哥在参与的进程中发现,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存在3不1少问题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依然不高,学术影响力不强,国际品牌数量依然较少,与我国科技发展需求还不相称。这些问题在1定程度上成为科技发展的掣肘之1。

这1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很有感触:我国触及农业的科技期刊有900多种,不过截至目前,唯一7个期刊入选SCI。

他说:国内科技期刊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但要说主要的问题,极可能就是优良稿件不足。

他以《中国农业科学》中文版为例,这是他所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影响大的刊物之1。在上世纪8910年代,他们那1代人刚参加工作时,能够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论文,就是他们寻求的1大目标。如今,到了他的学生这1代,他发现这些孩子基本上没有斟酌过这本杂志。

这固然不是主观上看不上自己的刊物。吴孔明告知记者,中国科技在进步,中国科技工作者寻求的,自然是能够和国际前沿的农业科学家进行交换。在这个背景下,就会有更多、更好的优良稿件进入国外的英文农业刊物,还有中国人办的英文刊物。

这是1个时期进步面临的必定挑战。吴孔明说,不过如此1来,和国外期刊抢好论文便成了中国科技期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国外科技期刊是甚么状态?项昌乐也给出了1组数据:截至2016年,美国科技期刊总量高达1.3万余种钢板冲压扣件JG 3061⑴999,位居世界,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4321种,也位居世界;英国科技期刊总量也有8357种,被SCI收录期刊数量到达2836种。

作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国和英国,一样具有着可谓世界高水平的科技期刊。而中国,虽然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2,但质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远。

在这次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江在报告结束时,仍然在PPT末页奉上期刊《大气科学进展》的2维码。他说,作为主编,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线上线下随时宣扬推行这本科技期刊已成为他的1个习惯。

内忧:科技期刊的基础科研诚信仍不坚固?

近年,谈及科技期刊的发展,仿佛不再局限于科技界内部,而渐渐成了1个公共话题。这背后频频暴光的论文撤稿事件功不可没

不论是2015年3月BMC撤稿43篇论文,同年8月Springer撤稿64篇论文,还是今年4月Springer出版团体《肿瘤生物学》撤稿107篇论文?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袁军鹏看来,这些事件逐步让科技期刊成为大众媒体的焦点,其所暴露出来的科研诚信问题,同样成为科技期刊界的1大挑战。

虽然,这些涉事的学术期刊无1例外都是外国出版物,但媒体并未停止追问:向外投的论文尚且如此,那向内投的论文,和接收这些论文的国内期刊的科研诚信又如何?

这是国内科技期刊突起路上1个没法躲避的话题。正如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所说,科研诚信实际上是全部科技期刊的1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有点动摇,那就会产生很坏的1些后果。

他用两个史无前例来形容我国科研诚信现状科研诚信问题触及面之广及其严重程度史无前例,但社会各界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度也是史无前例。在他看来,这是给了科技期刊1个保护科研诚信的机会。

朱邦芬说,对待科研不端行动,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实行1票否决:对待问题来稿,科技期刊坚决谢绝刊登;如果经人举报,查实以后要严肃处理,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加强期刊编审者队伍建设,严格稿件学HR15T术质量审查规范。

今年107篇论文被撤事件还在发酵。前不久,有多名涉事作者遭到所在机构的处理。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已构成明确处理意见的76篇论文触及376人。

看到这样的处理进展,朱邦芬加强新材料行业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感到很欣慰。他说:这是1种进步。此前,他曾表示,论文有问题被举报后,有关单位疏于查处或包庇,是产生学术不真个1大不良因素。

今年7月,中国科协印发《科技工作者道德行动自律规范》。其中明确提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反对科研数据成果造假、反对抄袭剽窃科研成果、反对拜托代写代发论文、反对庸俗化学术评价等4条底线。

评价:论文发表的指挥棒什么时候指向国内阵地?

另外,1场国内期刊的扶持运动也正在进行。

4年前,中国科协、财政部等6部委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经费达4.84亿元,这是国内大的英文科技期刊支持专项。项昌乐流露,在此支持下,我国已新批创办英文或中英双语科技期刊84种。

这类看似行政式砸经费的支持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中国期刊人的1种期待,即在经费大量投入、卖力吆喝、期刊人士努力生产的进程中,带动学术评价体系的改变从1味地寻求影响因子、知名期刊,回归优秀的成果、论文本身。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副主编龙桂鲁说,国内科研人员此前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有其积极作用。不过后来,这渐渐扭曲为1种简单粗鲁式的评价,成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提升的标准,以致于出现1种成果如何,不看论文本身的份量,而看期刊来头是不是响亮的怪现象。

早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主编王壮盛就对此提过建议,请学界和主管部门改进论文评价,完全取消目前在我国广为流行的用期刊影响因子衡量1篇论文的做法,对发表两年以上的论文改成用论文本身取得的援用去衡量。

王壮盛还希望,中国单独或主要投资的重大科研项目中,由中国科学家起主要作用的集体成果必须在中国期刊上发表,乃至可以将在中国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的影响力列入考核指标。

如今,情况正在产生奥妙的变化。

在第103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龙桂鲁讲了两件事,1件是,2009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对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提出1个要求,即候选人需提供1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的学术成果这在院士遴选的评价体系中是次。

另外一件是,今年颇受注视的双评审,一样增加了中国期刊论文的指标。龙桂鲁说:这对中国期刊是1个同等的待遇,对中国期刊有1个看得见的照顾。

事实上,真正优秀的论文、具有发现性的成果其实不会由于期刊是中国的而被人所疏忽。人们常常举出中国个取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的例子。

1977年,她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1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正是这篇论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国人发现的。而论文的发表刊物《科学通报》,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造。

事实上,诸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德巴赫料想证明、新型高温超导体的发现等我国科学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当年都发表在《科学通报》上。撇开当时的历史缘由不说,这些也1再说明1个道理: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那末,何不把这些金子留在国内呢?

编辑点评

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份面临着 内忧外患 的发展窘境。究其缘由,主要是综合性的办刊模式和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而至。改革是我国科技期刊改变现状的前途,只有改变现有的办刊模式和办刊体制,才能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